台当局自导自演的“谋独”演习一开始,大陆便立即作出反应,毫不拖延地对岛内开出了“罚单”,一旦公布就立即生效,岛内根本没有任何反应的空间。这种迅速的应对方式,让人不禁感受到两岸局势的紧张和大陆方面的坚定态度。
近期,台军“汉光41号”演习再次亮相,演习规模空前,超过2万人参与,持续时间从9日到18日,台军这次仿佛将全岛拉入“战备模式”,进入了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。尤其是在演习的前3天,台军将这一阶段称作“常态危机处理阶段”,针对“灰色地带袭扰”采取了二级和一级加强戒备。那段时间,岛内的气氛异常紧张,仿佛随时可能会发生什么不明身份的“灰色”角色干扰。接下来的“备战部署阶段”和最后的“全面作战阶段”,涵盖了多个大项,包括“联合反登陆”、 “滨海暨滩岸战斗”、 “纵深防御”以及“持久作战”等演练内容,台军显然希望通过这些演习展示一场无懈可击的防御大戏,给外界留下强烈的印象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,若细致分析,这样的演习真的能起到多大作用?尤其是在全球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,台军能否从俄乌冲突等热点事件中汲取有效的教训,制定出更为精准的应对策略?有台军人士透露,今年的模拟演习特意加入了“持久战”的场景,模拟台岛在陷入长期战争后的城镇作战和避难所操作等情形。可是,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,认为这些演习不过是“走个过场”,并没有实际解决问题。
与此同时,台当局还同步举行了“2025城镇韧性演习”,整个岛内在短短4天内进行分区演练,从台中、苗栗到台北、南部的县市,乃至东部和外岛地区,几乎全岛动员。从安静的小镇到繁忙的都市,警报声此起彼伏。台当局要求所有营业场所、单位暂停活动,民众需疏散进入避难设施,民生活动遭遇严重干扰。然而,这场演习的实际效果却充满疑问,是否能真正提升民众的应急能力和防备意识,还是仅仅在表面上做了些“秀”而已?
那么,为什么台当局要自导自演这样一场“大戏”呢?或许,他们有自己的盘算。赖清德将7月定为“团结月”,希望检验当局和地方政府在极端情境下的协同能力,同时也将“汉光”演习政治化,加入了更多政治色彩。尽管如此,许多人觉得这些演练和措施并未考虑到现实的需求,反而让人觉得与实际情况脱节,甚至有评论认为这不过是政治秀,根本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。
岛内民众对于这种“军民合作”的态度并不统一,许多人对这种形式主义的演习表示不满,认为这是浪费钱财和精力。部分人则认为,赖清德在这种场合下传递了错误的政治立场,进一步加剧了岛内的分裂情绪。
总体来看,虽然台军此次的“汉光演习”内容丰富多样,但其效果仍然受到质疑。更为值得注意的是,就在演习的前一天,我国防部就发出了警告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大校直言“汉光演习”不过是“虚张声势、自欺欺人”。他再次警告台当局:“以武谋独”只会走向死路,祖国的统一势不可挡,任何阻碍都无法改变这一历史趋势。
与此同时,在演习开始的同一天,大陆还对岛内发布了“罚单”,并立即生效。大陆商务部公告宣布,将8家台湾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。这一措施显然是对台湾政治动作的回应,表明大陆对于“台独”行为绝不容忍。这种商业制裁从某种程度上向台湾发出了明确的警告:无论台当局如何演习,最终都是在玩火自焚。
从整体来看,“汉光演习”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演习,更像是台当局自导自演的政治大戏。而这种戏码,对台湾普通民众的影响会如何呢?抗议声是否会四起,民众的怨气是否会爆发?这些都将是未来观察的重要课题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大陆的后续表态和行动,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:大陆始终在密切关注台当局和台军的一举一动。即使有时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制,台当局依然能够感受到来自大陆的强大威慑力,这也是他们不敢轻举妄动的主要原因。
总的来说,台当局应当选择一条更加符合岛内民众利益的道路,这不仅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,也是长远之计。如果继续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,依赖外部势力的支持,最终只会迷失自我,浪费民众的支持和耐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